文物古建筑白蟻防治
1. 古建筑白蟻危害現狀
文物古建筑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古建筑集歷史、人文與自然景觀高度和諧統一,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文物古建筑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居住環境的不斷改善,文物古建筑及周圍的農村老舊房屋除老人及經濟上的弱者外,已很少有人居住,甚至有些房屋已倒塌,這給白蟻、天牛、粉蠹、木蜂等害蟲提供了滋生條件,白蟻通過倒塌房屋為媒介危害(害蟲)古建筑,給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很大壓力。此類以祠堂、寺、廟、樓、塔、古宅等木構件框架為主體的古建筑,約占文物保護單位總數的95%以上,且近9成的磚木長期遭受各種白蟻、天牛、粉蠹、木蜂危害。由于白蟻危害常常是隱而難察,在人們的疏忽大意中,給古建筑遭受一定程度的損壞,輕則建筑結構遭破壞,重則建筑倒塌。據估計,浦江縣每年由白蟻危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1000萬元人民幣左右,而由白蟻對文物古建筑造成的毀壞則難以用經濟數據來直接進行統計,因此做好文物古建筑的白蟻防治是當務之急,文物古建筑的白蟻防治工作,已是保障文物古建筑安全的一項重要的內容,應當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2.白蟻種類及特點
2.1古建筑的白蟻有二科四屬五種即:鼻白蟻科家白蟻屬的臺灣家白蟻,散白蟻屬的黑胸散白蟻等
2.2特點一是家白蟻是破壞建筑物最嚴重的種類,它的特點是擴散力強,群體大破壞迅速,且在短期內能造成巨大損失。
二是散白蟻是破壞建筑物分布最廣泛的種類,它體群小,活動范圍大,危害分散,主要危害木門檻,木門框,地擱板,墻裙柱腳等。
三是土棲性白蟻黑翅土白蟻,在土中筑巢,主要危害建筑物周圍的森林,苗木,花木,有時也對房屋建筑造成危害。
四是天牛、赤足木蜂、粉蠹主要危害屋檐上的桁梁和栓木,被蛀木材孔道縱橫交叉,彎曲相通,粉蠹,木蜂在危害處有大量木屑。
3.白蟻危害的成因分析
白蟻是一種群居性的社會昆蟲,由于其危害的隱蔽性和嚴重性而成為房屋使用安全的一大隱患,如果局部小范圍內出現的蟻害未能達到有效的治理,則會通過分飛繁殖、蔓延侵入等途徑侵蛀到周圍建筑,形成危害范圍不斷擴大的公害,并可造成直接或間接經濟損失,嚴重時可發生屋塌人亡事故。
3.1建筑結構因素及人為因素
許多古建筑的房屋多為明、清時期建造的,數量多、年代久,大部分的房屋長年失修或空關造成內部濕度過大,白蟻常易入侵孳生繁殖。多數古建筑為立柱式磚木結構,且大部分都采用木質的承重結構,而所有木材幾乎都沒有防蟲處理和防蛀能力(特別是白蟻蛀蝕)。同時,也發現有些古建筑雖然采用傳統的防潮、防白蟻結構即將木柱置于礎石之上,使建筑物的木構件不直接與地面接觸,能起到防腐、防蟲作用,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壽命.
4.白蟻防治的對策措施
文物古建筑蟻害治理工程涉及面廣,專業性強,持續時間較長,要堅持“重點治理,全面預防,統籌兼顧”的思路,開展好文物古建筑白蟻危害情況調查,掌握和監測白蟻活動規律和蟻情動態,確定文物古建筑白蟻危害治理方案,確保文物古建筑蟻害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4.1文物古建筑蟻害治理必須堅持的原則
文物古建筑蟻害治理工作必須堅持四大原則
(1)不改變原狀原則。
(2)不破壞環境原則。
(3)“以防為主、以治為輔、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防治工作原則預防與治理相結合原則。
(4)維護和修繕相結合原則。
4.2實施分類防治
根據白蟻危害及其它害蟲的不同種類,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杜絕白蟻及各種蟲害的侵入。
(1)對已修繕的建筑采取預防措施。
(2)對尚未修繕的建筑,采取防與治相結合措施。
(3)對建筑群周圍采取封閉式防治措施。
(5)對天牛、粉蠹、木蜂危害的地方,可用乳劑灌注或噴灑,嚴重時用乳劑和石膏粉攪拌后嵌灰滅之。
4.3落實相關配套政策
。1)保障維護資金。
(2)建立防治隊伍。
(3)建立健康檔案。
